陈世军:经济转型期中国农业全球化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3年会综述
经济转型期中国农业全球化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3年会综述
作者:陈世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函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会员)
来源:作者供稿
经济转型期中国农业全球化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2013年会于2013年12月28日在北京中欧宾馆召开。
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第6届会员76人、非会员48人和特邀嘉宾5人参加会议。从行业部门来区分,参会人员主要来自科研院所、大学,少数来自信息传媒、政府机构和公司。从地域来区分,参会人员主要来自北京,少数来自中国京外单位、外国。
上午9点,会议开始。中国农业出版社副总编辑宋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先后致辞。
特邀嘉宾潘盛洲(中共中央政策研究所副主任)作题为《三中全会决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演讲。相关会议文件、新闻在互联网、报纸、电视上已经发表、报道。潘盛洲的演讲很精彩,提供挈领、重点突出、改革内容对比鲜明,有助于听众理解文件内容;又联系典型事件进行说明,为文件添加了具体、生动情节。18届3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会议决议文件中非常重要、质量比较高的文件之一;因此可以断定:撰写文件的秘书们下了功夫;指导和审议文件的长老们有见识、有魄力。
别光夸奖一小撮能力比较强的人们了,也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还有一些不足。(1)《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各行业官员、秘书们撰写,但由于国家行业分类不完善,带来文章结构松散、内容比较混乱。(2)词语概念矛盾还比较突出。例如,“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民主集中制”与“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与“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3)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割裂病情非常严重。如果说这是由于“物质与形而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样的思想理论演绎,那么可以说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割裂病情还要严重,是因为后者要将物质行为与信息、法理标准分割成不同的行业。(4)在行业运行方面,涉及权益管控就偏爱“加强”,涉及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就是“完善”。这就是行业被管死、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之一吧。(5)这样一篇由各行业顶级人才撰写的2万余字的文件,我读得头晕脑胀;那些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后辈们,那些身体处于衰退阶段的耄耋们,那些忙碌于生产服务岗位的职工们,学习这样的文件一定是艰巨任务,一定是艰苦磨练脑力的活动。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18届3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项重大社会活动形成的成果,在许多方面有重大进步,也存在一些不足。
倪洪兴(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做题为《中国全球农业战略问题》演讲,程国强的《全球农业战略》幻灯片文件编入会议材料。倪洪兴说,粮食安全是农业第一大问题;在开放视角下统筹粮食,85%要立足本地,15%可依赖进口;粮食进口采用配额、关税措施调控;粮食进口增加很快;粮食成本与收购价格上涨,进口价格较低;小规模种植粮食的收益远远低于外出打工收益;粮食收储贷款应占对农业贷款5%。程国强的文件表明,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快;国内耕地缺口达20%;全球农业战略是建立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机制为基本目标,以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为关键任务,综合实施直接贸易、多元化进口、境外农业投资与新型农业国际合作等战略措施、……;总体思路与基本框架。
韩一军(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做《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及政策走向》演讲,胡冰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做《世界农产品市场趋势》演讲。韩一军用图表显示,2001年-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由118.5亿美元增至1124.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22.7%;出口额由160.9亿美元增至632.2亿美元,年均增率13.2%;农产品贸易总额在世界排名由第10位上升到第3位。政策走向:关税+国内支持(包括价格支持、各种补贴、科研投资)+出口支持(补贴已不允许,可以信贷)。欧美农业贸易政策走向:简化和弱化价格支持,强化补贴、保险以及科研投入等。胡冰川用数据表显示,全球营养不良人口由1947年12亿人下降到8亿人(2012年),营养过剩人口持续增加,2013年有14亿人超重,5亿人肥胖。日本、美国小麦年末库存与消费量之比呈下降趋势,胡冰川分析原因是:流通能力提高,产销逐步脱钩,和平与发展。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市场短期的不确定性推高粮价,长期的粮食价格下降。
李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做题为《如何评价我国粮食安全》演讲,姜长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做题为《日韩两国谷物自给率的变化及启示》演讲,王志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做题为《世界农业食品安全发展的形式及对策》演讲,卢国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做《全球粮食及食品安全形式及全球治理》演讲。这些报告探讨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含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姜长云报告显示,日、韩两国谷物自给率呈下降趋势,分析其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争夺农业用地;饮食结构中谷物比重下降;小规模农业和兼业化经营,使得谷物进口更经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剧耕地闲置;本币升值和贸易自由化推动进口增加;农业政策给大规模农户集中土地增添了困难。王志刚报告涉及世界食品安全发展历程、发展趋势。食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粮食供需失衡,转基因食品泛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监管不足,检测门类和手段复杂多样。食品安全全球治理对策:推行现代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完善农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供应链管理,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卢国学报告指出,粮食安全问题凸显的原因:气候变化、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自然灾害、流动性过剩、能源化、生产国的出口政策等等。世界农产品产销格局存在弊端、市场秩序混乱、调控手段缺失等;尤其是世界粮食不平衡的产销格局以及由此引发的粮食政治化、能源化和金融化问题,是国际粮食安全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如何统筹协调各种国际组织机制的功能,在国家、区域以及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互惠平衡、协调稳定的粮食安全合作机制,是当前国际组织机制化解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朱晶、张庆萍的《俄罗斯、乌克兰和哈沙克斯坦农业投资环境评价》幻灯片文件编入会议材料。朱晶、张庆萍的文件指出了投资这些国家农业的优势和不利因素;建议对种植业投资与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结合起来,通过购买当地农业股份公司股权的形式或通过购买当地农业企业的形式,间接获得对当地土地资源的所有权。
关于农业和粮食、食品对象的研究报告综合起来看,有这样一些结论:世界农产品生产效率呈提高趋势;农产品市场贸易规模呈扩大态势;粮食供给与消费总体上保持了平衡但局部区域供给和消费失衡;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很突出;农产品市场秩序仍然混乱、调控手段缺失;如何统筹协调各种国际组织、确定互惠平衡的合作机制是当前首要任务。
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会长杜志雄、秘书长檀学文、监事长朱立志报告了研究会2013年工作情况、财务报告、2014年工作设想和监督审计意见。参会会员有10余人当场对研究会工作提了意见和建议。我将抓住这次会议机缘,撰写《促进世界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提议’2014》。
附:《促进世界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提议’2014》(http://user.qzone.qq.com/546376314/blog/1388735533)
(责任编辑: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