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动态

经合组织=粮农组织预计全球农业生产增速放缓

(来自FAO网站:http://www.fao.org/news/story/zh/item/177504/icode/

发展中国家市场地位将获提升,经济收益显著-特别关注:中国尽管增速放缓,但预计农业生产将能满足全球需求。

2013年6月6日,北京 – 经合组织和粮农组织发布的新报告指出,预计未来十年全球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1.5%,与之相比,2003年到2012年的年增长率为2.1%。

农业用地扩大受限、生产成本增加、资源限制增多、环境压力增大是这一趋势背后的主因。但报告也提出,农产品的供应应当跟上全球需求的步伐。

《经合组织-粮农组织2013-2022年农业展望》预计,由于生产增速放缓和需求(包括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增强的综合因素,农作物和畜产品的中期价格将保持在高于历史平均价格的水平。

报告指出,农业已日趋转变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领域,这与过去以政策驱动的情况恰好相反,同时,鉴于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扩大生产的潜力以及众多全球市场中的比较优势,这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重要的投资机遇和经济收益。

但是,产量不足、价格波动和贸易中断依然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经合组织-粮农组织农业展望发出警告:“只要主要生产和消费国的粮食库存不足,价格波动的风险就会加剧。由于粮食库存不足,加上大范围的旱灾,例如2012年发生的旱灾,全世界粮价可能提高15-40%。”

中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高收入增长和迅速扩大的农业食品领域,将对全球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受到展望报告的特别关注。尽管由于土地、水资源和农村劳动力的制约,预计未来十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会放缓,但主要粮食作物仍可保持自给自足。

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北京提交联合报告时表示:“由于需求强劲、贸易扩大和高价格,全球农业的前景相对来说是光明的。但这种光明的前景是以经济持续复苏为前提的。如果我们不能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投资和增长就会遭受损害,有可能累及粮食安全”。

“政府需要营造促进增长和贸易的环境,”他补充道,“中国在扩大生产和提高国内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此过程中,农业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

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济阿诺•达席尔瓦表示:“高粮价是增加生产的激励因素,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来确保贫困农民从中受益。但我们不能忘记,全世界70%缺乏粮食保障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其中许多人本身就是小规模的勉强糊口的农民。”

他补充道:“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功。1978年以来,农业产量增加到将近五倍,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在实现减少饥饿的第一个千年发展目标的道路上,中国已步入正轨。

虽然中国的农业产量扩大,粮食安全提高,但也要重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畜牧生产的增长也会面临很多挑战。我们很高兴能与中国一道,共同寻找可行的和持久的解决办法。”

发展中国家将获益

在人口增加、收入提高、城市化和饮食结构变化的带动下,主要农产品的消费量将会增加,增速最快的是东欧和中亚地区,其次是拉美和亚洲其他地区。

随着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领域的投资,与发达经济体生产率的差距在缩小,发展中国家所占的全球生产份额将继续增加。例如,未来十年,预计发展中国家将占全球肉类生产增长的80%,贸易量也将大幅提升。到2022年,在全世界粗粮、稻米、油籽、植物油、糖、牛肉、禽类和鱼类的出口中,发展中国家将占据多数份额。

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强调,要获得这些经济收益的份额,政府需要对农业领域进行投资以鼓励创新、提高生产率并加强全球价值链的整合。

农业政策需要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手段来解决商品市场固有的波动,同时确保土地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

中国的前景

报告指出,中国每年的消费增长预计将比生产增长高出约0.3%,表明中国的农业领域存在一个不断扩大但适中的缺口。

未来十年中国的油籽进口量预计将增加40%,占全球贸易量的59%。

肉类和乳制品领域将继续扩大,导致饲料谷物进口增加。2022年之前,中国有望超过欧盟成为人均猪肉消费第一大国。中国应当保持其占全球产量63%的全球水产业领先角色,以及最大渔业出口国的地位。

未来十年,预计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将会放缓,但仍有望保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自足。报告指出,应当密切注意中国农业前景中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并加以解决。这些不确定因素包括高水平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生产资源限制的增多、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消耗、以及气候变化造成的生产浮动性的增大。

据粮农组织估计,1990年以来,尽管人口增加了两亿,但营养不足的人数却减少了将近一亿,中国的粮食安全有所提高。报告称,预计中国仍有1.58亿人营养不足,确保这些人的粮食安全依然是一项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