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新农人”成功案例
非政府组织型——法国农业旅游协会
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 “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农业旅游的经验交流、信息传播、人才培训。
产业协同型——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
澳大利亚以葡萄庄园的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饮食、葡萄酒酿造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为吸引物,开发体验旅游和文化旅游多元旅游产品组合。通过成立维多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南澳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促进葡萄酒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吸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产业经济乘数效应。
居民参与型——印尼农业旅游度假村
坐落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玛尔戈乌托莫阿格罗度假村成立于1976年,经典的旅游项目包括在乡村花园内参观胡椒、豆蔻、咖啡、雪茄等热带作物种植和加工过程,夜间在沙滩边观看海龟产卵等。
玛尔戈乌托酒店有服务员工近百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当地村民。村民广泛参与旅游活动不仅获得良好的收入,同时也在与旅游者的交流互动中传播了乡村文化,提高了游客满意度,改善了当地社区福利水平。
科技依托型——新加坡农业科技园
新加坡全国可耕地面积仅59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5%,科技农业成为新加坡农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2015-12-17 来源:山西农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