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动态

厄尔尼诺现象会损及全球小麦产量

厄尔尼诺现象会损及全球小麦产量

2014-05-20 10:25|

 
  农业气象研究者Toshichika Iizumi主导的研究显示,全球玉米、稻米及小麦产量会受到厄尔尼诺天气现象的损害,而大豆则受益。

  在《自然通讯》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根据对小麦生产率的分析,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内,全球小麦产量平均较正常水平下降1.4%。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称,有迹象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将发生在今年晚些时候。
 
  每2-7年会出现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成因为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与之相反即为拉尼娜现象。

  2006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澳大利亚小麦产量锐减,价格飙升,带动当时的全球粮食价格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研究显示,四种被研究的作物均会受到拉尼娜的不利影响。

  “厄尔尼诺对全球作物产量的总体影响不确定,”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s)的Iizumi领导的研究成员表示。“我们的结论体现的是厄尔尼诺对全球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性。”

  研究显示,根据2000年全球收割面积数据,厄尔尼诺对全球约22%的小麦作物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南部及东部、墨西哥、中国部分地区及美国西北部。约6%的小麦作物显著受益,其中包括俄罗斯部分地区、阿根廷和中国华北。研究表明,在拉尼娜年份内,全球小麦产量较正常值低4%。

  干燥天气

  厄尔尼诺通常会导致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东南亚及南美洲北部天气干燥。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显示,2006-07年,澳大利亚小麦产量从2520万吨降至1080万吨。

  在厄尔尼诺年份内,全球玉米产量平均较正常值低2.3%,而拉尼娜年份则低0.3%。研究显示,厄尔尼诺对全球约24%的玉米作物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其中包括美国及中国部分地区、墨西哥及西班牙。约8%的玉米作物显著受益,尤其是巴西及黑海地区。

  WMO上月表示,今年太平洋很有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2月份以来,太平洋中部水域表面下水温变暖显著,且约三分之二的气候模型预测这种现象将出现在今年六月至八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