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O报告:必须采用新型保健方法应对激增的动物源疾病
探究根源加强预防

乍得的一个禽类养殖场。
2013年12月16日,罗马 - 根据粮农组织今天公布的一份报告,人口增长、农业扩展,以及食品供应链日益全球化大大改变了疾病出现、跨越物种界限和蔓延的方式。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和更全面的方法来应对动物 - 人类 - 环境相互作用所带来的疾病威胁。
这份题为《2013年世界畜牧业:不断变化的疾病形势》的报告指出,最近几十年来,新出现的疾病中有70%源自动物,其中有些疾病与人类日益追求动物源食品的情况直接相关。
当前农业用地向荒野地区的不断扩展,再加上全球畜牧业生产旺盛,意味着“牲畜和野生动物之间接触更加频繁,而且我们自己与动物接触的机会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粮农组织农业及消费者保护部助理总干事王韧说。
“这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孤立的方式分别解决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问题 - 我们必须对这三个方面予以通盘考虑,并发现导致疾病出现、持续和扩散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等疾病出现后再采取应对措施,”他补充说。
疾病的多重影响
粮农组织这份新编报告就采用新策略来应对疾病的出现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类、人畜共患和牲畜等各种疾病带来的巨大挑战,严重干扰了发展进程和粮食安全。家畜传染病的反复出现给无论是贫困还是富裕国家的粮食安全、生计和国家及地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的食品安全危害及耐药性问题与日俱增。
全球化和气候变化导致了病原体、传病媒介和寄主的重新分布,而且动物源病原体引起人类流行病的风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日益复杂的疾病形势
《2013年世界畜牧业》报告认为,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变化大大加剧了全球疾病形势的复杂程度。
目前持续增长的人口和贫困以及匮乏的卫生体系和基础设施仍然是疾病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但是,为了扩大粮食生产,人类将曾经的荒野地区辟为农田 – 使自己及其牲畜与野生动物传播的疾病发生接触。
根据粮农组织的报告,事实上,自1940年以来出现的人类传染病大多源自野生动物。例如,人类感染的SARS病毒最早可能由蝙蝠传染给果子狸,并最终通过动物市场传给人类。有些情况正好相反,即牲畜将病原体带入自然区域,影响野生动物的健康。
此外,移动人口的数量超过以前,国际交易产品的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让致病微生物能够很容易地在全球范围流动。
气候的波动(尤其是在暖湿地区)从环境上给病原体的成活率带来直接影响,而气候变化还影响寄主的生境、迁移模式和疾病传播动态。
畜牧业的作用
粮农组织新的研究报告着重探讨了人类饲养和交易动物方式的变化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2013年世界畜牧业》报告指出:“为了应对人口增长、收入增加和城市化,世界粮食和农业已将其重点从作为主粮的谷物供应转向提供以畜牧和渔业产品为基础的高蛋白食品。”
虽然畜牧生产提供了大量经济和营养效益,但该产业的快速增长也催生了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报告指出。
动物向人类传播病原体的风险会由于畜牧生产类型和基础设施及服务状况而存在很大差异。
根据该报告,尽管集约化生产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高危害动物和人畜共患疾病的侵染,但这些系统也存在某些缺陷,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
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涉及大量基因相同的动物群体。强大的生物安保和健康保障制度通常可以预防传染病问题,但是,当病原体毒性猛增,避开了所使用的疫苗,对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或沿食物链传播时,重大疫情也时有发生
但是该报告也指出,畜牧业发生的紧急疫情并非专门涉及大规模集约化系统。
在小型畜牧生产系统中,动物往往在大片区域中散养,但其密度仍相对较高 – 这通常有利于疾病的传播,无论在当地动物种群中还是在更广的范围。
应对疾病的新方法
“本出版物中讨论的各种疾病方面的挑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预防,”《2013年世界畜牧业》一书认为。“常规的风险管理办法已无法满足需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粮农组织倡导“同一个健康”理念 – 探究环境因素、动物卫生和人类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联合人类健康专业人员、兽医专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在一个总体框架下,共同致力于解决疾病问题。
此外,“牲畜的健康是全球健康链中最薄弱的环节。必须在源头上解决疾病问题 - 尤其是在动物身上,”报告补充说。
粮农组织的报告确定了需要采取行动的四个主要方面:
· 减少人类和牲畜罹患因贫困导致的地方性疾病
· 应对全球化和气候变化驱动的生物威胁
· 通过健康的畜牧业提供更安全的动物源食品
· 预防致病因子通过野生动物向家畜和人类传播。
特别重要的是,联合国机构指出,我们必须优先考虑有关动物疾病致因证据的收集,而且就此开展的分析必须以加强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为核心。
此外,应当以“同一个健康”理念为支撑,强化有关动物疾病一般信息以及牲畜饲养和动物卫生风险管理最佳规范的国际交流机制。
http://www.fao.org/news/story/zh/item/210758/icode/
之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