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动态

FAO:促进家庭农场利用生物技术克服小农面临的挑战

粮农组织最新公布的一份出版物探究从育种到病菌的生物技术在小规模种植业、畜牧业和鱼类生产中的作用

Photo: ?FAO/Zaijie Dong

收获建鲤。

20131029日,罗马 - 粮农组织最新公布的一份出版物呼吁加大国家和国际支持力度,向发展中国家的小生产者传授农业生物技术。

这份题为《生物技术促进小农生产:发展中国家作物、牲畜和鱼类的案例研究》的出版物坚称生物技术可以帮助小农改善生计和粮食安全。

《生物技术促进小农生产》包含19项案例研究,涉及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由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编写。它描述了在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区开展生物技术研究并在香蕉、木薯、水稻、家畜、虾等小农生产中应用的现实情况和经验。

这些案例研究涵盖了多项生物技术,包括较老的或“传统”的生物技术,如人工受精和发酵,以及基于DNA而不是转基因方法的尖端技术。

该出版物由粮农组织的一个多学科小组编写,是加拿大政府资助的一个农业生物技术项目活动的一部分。

“通过适当的体制和财政安排,政府、研究机构和组织可以帮助把生物技术传授给小农,提高他们应对气候变化、动植物病虫害和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等挑战的能力,”粮农组织研究与推广科科长安德烈亚·松尼诺说。

案例研究

来自印度的案例研究有四项,来自中国的两项,以及来自阿根廷、孟加拉国、巴西、喀麦隆、哥伦比亚、古巴、加纳、尼日利亚、南非、斯里兰卡、坦桑尼亚和泰国各一项。

研究人员利用其DNA标记方面的知识在印度开发出一种耐涝水稻品种,其洪涝条件下的产量可能比以前使用的品种每公顷提高1-3吨。这个名为“Swarna - Sub1”的新品种在2009年发布后得到迅速推广,在2012年已被300万农民所采用。

“总之,耐涝品种为洪灾地区改善和稳定产量提供了机会,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际水稻研究所负责编写该项案例研究的乌玛·辛格和他的同事们说。

在中国,建鲤是利用家系内选育和雌核发育(导致只含母体基因的全雌性后代的繁殖技术)开发的品种。目前大约有16万个养鱼场养殖建鲤,占中国鲤鱼产量的50%以上。

在喀麦隆北部,采用DNA诊断工具使兽医主管部门能够在现场对小反刍兽疫的疫情作出快速诊断。小反刍兽疫是影响山羊和绵羊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性疾病。对疾病进行快速和准确的诊断意味着主管当局可以及时消灭疫情,阻止这种致命性疾病向其它畜群蔓延。

“如果没有这种快速反应机制,数千只羊将会在疫情暴发期间死亡,导致数百万非洲法郎的损失,”喀麦隆国家兽医实验室的韦德和苏雷肯定地说。

该出版物的编辑人员认为,通过提高产量和促进市场准入,生物技术可以改善与作物、家畜和鱼类相关的生计。家庭农场采纳新的和传统生物技术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改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吸取的经验教训

该出版物介绍了从这些案例研究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供决策人员了解情况并帮助他们就涉及生物技术方面的计划作出决策。重要的经验包括:国家必须作出政治承诺,提高小农生产力和改善生计;非政府来源的财政支持,作为对国家所作努力的补充;以及国家对科技人员和基础设施进行长期投资。

该出版物还指出,国际和国家伙伴关系是确保取得成效的关键,而遗传资源、技术和知识在国家和全球范围的共享亦同样重要。

该刊物还强调,考虑到小农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主动采取的举措,应当吸收他们参与这项工作的全过程。

http://www.fao.org/news/story/zh/item/203672/icode/

之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