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生态农业的成功典范 沙漠里的“温室农场“
www.xplus.com 2013年01月08日 西部时报
阳光点滴成员展示他们的农产品。
■文/沈敏
受英国工程师查理·佩顿的创意启发,德国前银行家菲利普·绍姆韦贝尔带领一个年轻团队在澳大利亚南部沿海沙漠中打造出一座高科技温室,利用当地丰富的免费资源——阳光和海水,种植各种无污染蔬果作物。如今,“沙漠温室”的农作物产品已实现量产并上市销售,被视为生态农业的成功典范、解救世界粮食危机的福音。
沙漠奇迹
澳大利亚南部的奥古斯塔港郊外有一片沙化荒地,煤电厂、炼铅厂点缀其间,偶尔能见到毒蟒蛇、赤背蜘蛛、袋鼠和鸸鹋,咸海水不时漫上岸边。这里唯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阳光。
德国人菲利普·绍姆韦贝尔带领一群来自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年轻人来到这片荒芜之地,买下一大块土地,建起一座“沙漠温室”,名为阳光点滴农场(以下简称阳光点滴)。由此,这片土地开始焕发生机。
阳光点滴农场的计算机化种植系统看起来简单,设计其实相当复杂。
这套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太阳能发电和海水淡化。一个长75米的大抛物柱面镜全天候跟着太阳方向转动,将吸收的太阳热量集中到一根输油管上,油受热后,可为附近的储水箱加温。水是从地下深处抽取的海水,温室离海岸仅100米左右,抽取海水不但方便而且免费。
海水最高可加热到160摄氏度,产生的蒸汽带动涡轮转动,提供电力。一部分热海水用于为温室供暖,剩余部分则用于淡化和净化处理。经过处理的淡水每日供应量达1万升,足以满足灌溉需求,纯净程度也适合添加各种营养素。
温室内,一面墙壁安装蜂窝状的风扇系统,用于通风和喷洒水分,使温室内保持凉爽湿润。种植过程可通过远程控制,当栽培负责人、27岁的加拿大人戴夫·普拉特有事进城或返回加拿大时,他只须通过一个智能手机软件,就能掌握温室内所有植物的生长状况。
创造这一切的是现年33岁的绍姆韦贝尔,阳光点滴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绍姆韦贝尔是德国人,家境富裕,在英国戈登斯敦受教育,拥有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职业生涯始于对冲基金管理,曾就职于高盛银行,后来加入总部位于慕尼黑、从事农业投资的家族企业。
做起农业生意后,绍姆韦贝尔意识到,现代农业无论号称有多“环保”,核心也只是“将柴油变成粮食再浇上水”。他开始寻求改变途径,“盐碱地农业”引起了他的兴趣。因为地球的淡水资源如此稀缺,农业就用掉其中60%~80%,而“海水却多得几乎把我们淹没”。
绍姆韦贝尔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了英国工程师查理·佩顿和他的实验。
“海水温室”
利用阳光和海水这类纯天然资源来栽培农作物,是佩顿的发明。现年62岁的佩顿曾是伦敦戏院灯光师,21年前创立“海水温室”公司。
20世纪80年代,佩顿赴摩洛哥蜜月旅行。在一个雨天乘公共汽车出游时,佩顿看到上车的人们衣服被淋湿,雨水在温暖的车厢内变成蒸汽,于是想到在摩洛哥这种干旱炎热的国家可以利用热能来造水,进而又想到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
“但海水通常对植物有害,即使经过蒸馏,能提供的水量仍不足以满足灌溉植物的需要。关键不仅在于如何造水,而且在于如何创造一个环境,让植物不需要那么多水却能长得更好。而答案就是使用海水来加湿和降温。”佩顿认为。
1995年,佩顿与一些科学家合作,在特内里费岛按其理念创建了一座实验温室,结果运行良好,引起外界兴趣。欧盟同意为项目提供部分资助。1999年,佩顿的项目获得理性设计奖,4万英镑的奖金让其团队得以在中东的阿布扎比和阿曼分别建设温室。
“海水温室”的主要运作模式是:在干旱地区抽取海水,海水一方面用来为空气加湿和降温,另一方面利用太阳能加热设备在蒸发过程中挥发掉盐分,产生适于浇灌植物的淡水。最后,剩余的潮湿气体被释放出温室,改善温室外植物的生长环境。海水蒸馏过留下的盐和其他成分可以加工再利用,或直接倒回海中。
用佩顿的话说:“理论上,我们简单的技术能把撒哈拉沙漠变回森林,正如它6000年前的模样。问题在于各个国家是否愿意将它列为政治议题。”
佩顿的实验带给绍姆韦贝尔灵感。绍姆韦贝尔说:“尽管他的方法显然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而且他的实验项目没有一个真正投入运行,事实上全都半途而废,但他的创意还是有着不容忽视的发展潜力。”
前途无量
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海水淡化研究所负责人尼尔·帕尔默赞赏阳光点滴说:“这些人居然坚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切,这本身就已足够勇敢,富有冒险精神。用他们的方式种植粮食,无须担心任何风险,不仅洪涝、霜降、冰雹之类问题影响不了生产,连缺水问题都不在话下。从经济角度看,这具有可行性,还可以无限升级,因为澳大利亚不会出现阳光或海水匮乏的问题。这一切都非常有吸引力。”
阳光点滴团队信心十足,认为他们的事业“前途不可限量”。
“首先,我们都很年轻,雄心勃勃,我们挑选新人时也是按这个标准。我们已经向那些因循守旧的园艺师、经济学家和超市采购员们证明,我们的做法行得通且有商业可行性,现在还有可能在这些封闭、可控的温室环境中培养出蛋白质食物。这意味着能够喂饱全世界,一点都不夸张。”阳关点滴项目经理、来自荷兰的水利工程师赖尼尔·沃尔特贝克说。
如今,阳光点滴已跨越实验阶段,成功培育的西红柿、辣椒和黄瓜等蔬菜产量以吨计,并已进入奥古斯塔港蔬果杂货店,作为高端环保产品售卖。按照澳大利亚的规定,由于并非生长于天然土壤,阳光点滴的农产品不能归类于有机食品,但它在栽培过程中不使用杀虫剂和化肥,且卖相甚佳,对消费者颇有吸引力。
之侠供稿